2025-09-15 16:33:39? 作者: 來源:中國慈善聯合會 責任編輯:原芷晴
近日,《中國新媒體慈善文化傳播案例研究報告(2025)》正式發布。該報告由中國慈善聯合會、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編撰,字節跳動公益支持。報告系統梳理了中國新媒體慈善文化傳播的發展脈絡,剖析核心特征,研判未來面臨的挑戰與發展方向,旨在為我國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
慈善事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社會公平公正、推進共同富裕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慈善事業是一項全民的事業,必須充分激發全民的愛心、調動全社會的熱情,使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慈善事業”。隨著互聯網技術迭代,新媒體慈善文化傳播已形成獨特中國樣本,實現從傳統模式到“人人可參與、時時能參與”新形態的跨越。
報告指出,中國新媒體慈善文化傳播的演進歷經四大階段。1994年互聯網全功能連接后,門戶網站開設公益頻道,標志“初現端倪”階段,核心是喚醒公眾慈善意識;2008年汶川地震推動行業進入“千帆競發”階段,社交媒體與移動支付催生“指尖慈善”,年輕群體成為捐款主力;2016年慈善法實施開啟“萬物生長”階段,技術推動慈善從“輸血”轉向“造血”,跨界融合生態逐漸成熟;2020年至今,短視頻、直播、微短劇普及,行業邁入“共贏生態”階段,“傳播即慈善”成為核心認知,慈善深度融入社區治理與日常生活。
基于發展脈絡,報告提煉出當前新媒體慈善文化傳播的五大核心特征。其一,技術賦權與認知重構,技術作為基底引擎,推動慈善從理念傳遞轉向深度參與;其二,感知喚醒與情感共振,打破公眾“旁觀者”視角,促成從“知情者”到“行動者”的轉變;其三,多元主體與共贏慈善,政府、慈善機構、媒體、平臺、公眾等協同共生,讓“時時能慈善”成為現實;其四,視覺文化與協同創新,以生命敘事喚醒本能善意,實現慈善從“要我做”到“我想做”的轉變;其五,人心所向與文明進化,推動“善”的基因從文化認知轉化為社會制度,彰顯慈善對文明進化的深層力量。
報告提出新媒體慈善文化傳播未來發展方向:需以認知共生為核心導向,既要順應技術規律,釋放協同創新活力,讓技術服務于生命敘事與情感共振;更要以人文關懷平衡科技理性,避免技術效率忽視個體尊重。
報告強調,唯有將公眾對“善”的向往轉化為可持續行動,才能讓慈善文化成為聯結人心、涵養文明、守護社會共同體的核心力量,助力中國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社會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