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1 16:49:18? 作者: 來源:慈善公益報 責任編輯:陳娜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孫達就政府工作報告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公益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以及兩會之后的工作計劃等主題接受了慈善公益報專訪。
慈善公益報:3月5日,李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介紹一年來積極發展社會事業,增進民生福祉等情況。現場聆聽李強總理的報告,您的感受如何?
孫達:聆聽了李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倍覺振奮鼓舞,也深感責任重大。報告全面回顧總結了2024年的主要工作,提出了今年的奮斗目標與任務。通篇體現了我們黨始終恪守的“人民至上,民生優先”的核心理念,深刻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與愿望,全景式描繪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民生福祉持續提升的美好藍圖。這是一個深度聚焦高質量發展,有力推進深化改革,始終貫徹“民生為大”理念,十分鼓舞士氣、提振信心的報告。我印象最深的有三點:
一是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以民生為導向”。報告中20次出現“民生”一詞,和報告中提到的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費”舉措都是實實在在的證明。
二是以“穩”為主基調,以“進”為大方向。報告突出一個“穩”字,強調穩中有進、奮發有為,為全社會帶來了強大的信心與底氣。過去一年,在外部壓力增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形勢下,我國經濟運行仍體現為“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這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證明。
三是作為一名慈善工作者,我對報告中提出的“引導支持社會組織、人道救助、志愿服務、公益慈善等健康發展”,深感振奮,備受鼓舞,對今后的工作與事業發展充滿了信心。報告中所提到的關于“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標準”“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加強困境兒童、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等,都與慈善事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是我們發揮作用、大有作為的舞臺。
慈善公益報:今年,您對高質量發展慈善公益事業有怎樣的建議?
孫達:今年,我依舊著重關注推動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主題,從三個方面提出了關于推進慈善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一是要從政策法規層面加大慈善事業促進力度。包括將慈善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盡快研究出臺遺產稅、贈與稅、房產稅等稅收制度,形成與個人所得稅相配套的收入財產再分配稅制體系。建立國家層面的慈善捐贈、慈善志愿服務記錄和信用激勵制度,將其依法納入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在評優評先、積分落戶、購房購車、子女教育、公共設施使用上制定相應優惠政策,增強社會公眾投身慈善事業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是要從激勵機制層面提升慈善行業動力、活力。包括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各級協調配套的慈善表彰體系,對為慈善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自然人、法人和各類組織予以表彰獎勵。建立符合法規要求與市場規律且具備激勵作用的薪酬待遇標準,增強慈善事業的從業吸引力和人才凝聚力。支持高校設立公益慈善專業學歷學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專業慈善組織,持續穩定加大慈善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打造高素質、復合型慈善人才隊伍。
三是要從弘揚文化方面營造慈善事業良好生態。包括將慈善文化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系列,并作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鼓勵慈善理論研究和慈善文化傳播,推進慈善文化和慈善教育體系建設。倡導以家庭為單位參與慈善,培育優良家風,推動慈善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方式。鼓勵國家教育部門將慈善文化納入學校德育體系,將慈善志愿服務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力推慈善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形成全社會關心慈善、支持慈善、參與慈善的良好社會生態和人文風尚。
今年兩會期間,我參加了新華網組織的“我請代表委員捎句話”互動活動。一位小學五年級學生的家長提出,孩子很想了解什么是慈善。作為家長,她覺得現在孩子們的課堂教育中相關課程很少。希望我們更加關注青少年慈善教育,讓孩子們對慈善文化和慈善活動有更多的了解,從小培養他們的慈善理念與良好生活習慣。
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傳承與弘揚慈善文化。黨中央多次倡導通過傳播慈善文化、發揚慈善精神、弘揚傳統美德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九十七條規定:國家采取措施弘揚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識。學校等教育機構應當將慈善文化納入教育教學內容。民政部《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中也提出:“堅持慈善教育從娃娃抓起,以學校、社區為主要載體,將慈善文化融入課堂,掛入社區宣傳欄,開展形式多樣的慈善教育活動,對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進行公益慈善教育,培育青少年樹立現代慈善理念。”
如何讓中小學生更好地學習和了解慈善文化?我有以下建議:
一是要引起政府部門與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有效聯動各地各級教育部門、慈善組織及相關單位,合作建立深度協作機制,共同推進慈善文化教育在全國中小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二是要將慈善文化正式列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課本內容。
三是要將慈善品行納入學生素質評估內容,在中小學校和師生中全面開展慈善文化教育優秀學校、優秀個人評選活動。在各地校園開辟慈善文化教育園地,不斷傳播慈善能量,營造濃厚慈善氛圍。
慈善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地教育部門、慈善組織、學校師生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協同推進。所謂“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善則國家善”。因此,全面推進慈善文化進校園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功德事業。
慈善公益報:全國兩會結束后,回到工作崗位,您有怎樣的規劃?
孫達:我為自己作了三點規劃:
第一就是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完整準確地傳達給中華慈善總會的同志們,也將信心和力量傳遞給身邊的黨員干部職工,以身作則帶頭貫徹落實好全國兩會精神并全面準確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用心用力用情寫好政協委員履職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社會工作一定要加強”“我們的社會群體正在細化分化,對這些年出現的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電商從業人員等,在管理服務上要跟上,填補好這個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務。”“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多辦實事,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指出,“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必須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聚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德育貫穿于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要堅持思政課建設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這些重要指示都為我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第二是繼續廣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更好地傾聽民聲、了解民情,忠誠履行政協委員責任。尤其是圍繞今年的重點工作,更好地深入基層、服務群眾,服務民生,在助力推進社會慈善事業與急救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貢獻力量。
第三就是立足實際,高質量完成本職工作。去年,我們的捐贈活動遍及各地,慈善觸角伸向了很多地方,也同時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調研活動,收獲很大,感受很深,對于基層慈善與社會治理工作有了豐富深刻的一手材料。聽民聲、察民意、曉民情、解民憂,不論是作為政協委員還是慈善工作者,都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