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1 16:16:45? 作者: 來源:慈善公益報 責任編輯:陳娜
12月7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與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聯合主辦的第五屆全國公益慈善理論與政策研討會在北京國二招賓館舉行。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賈曉九,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近40所高校和研究機構以及中華慈善總會等社會組織、相關企業的代表共200余人參加會議,圍繞“以法促善 共創公益”,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
鄭功成在會上表示,慈善法新修改的重大意義不僅在于彌補了應急慈善等法律規制的缺失和慈善信托公開募捐等規制的不足,更具有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元素,將堅持黨的領導作為基本原則,將發展社區慈善作為重要促進措施,將個人網絡籌資納入慈善法治規范等,使我國的慈善制度走向完善。今年以來,社區慈善在全國各地掀起熱潮,個人網絡求助有了相應的法律和政策支持,這預示著我國慈善事業正在出現全新發展格局,這個新格局是以廣泛的社區慈善為寬厚的基礎,以專業化的現代慈善為主體,以個人網絡求助及民間自發互助等為補充的“三位一體”新格局。鄭功成指出,新時代特別需要以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來抑制功利主義和利己主義泛濫,中國式現代化特別需要中國發展慈善事業來營造人心向善、互助有愛的社會氛圍,并為精神富裕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
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負責人陳菊紅在致辭中表示,伴隨數字技術的持續發展,中國已擁有全球最大的線上捐贈群體,希望依托技術進步,推動公益慈善規模的倍增。公益慈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精益化管理,即精準定位需求群體,通過地圖軟件、AI等為視障人士、高齡老人等群體提供服務,依托數字化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和透明度。騰訊愿以技術規范流程助力整個公益慈善組織提升運營效率,探索陽光慈善、法制慈善的新模式。
東潤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孔東梅在題為“商業向善 跨界共益 共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的演講中指出,在新的時代命題下,商業機構應與社會公益融合發展,在推進共同富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這要求企業不再局限于傳統公益模式,而是積極尋求與社會共益的結合點,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社會的貢獻。
四川省慈善聯合總會會長益西達瓦在演講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官辦慈善與民間慈善的協同共進。愛德基金會理事長丘仲輝圍繞“發揮公益慈善在柔性治理中的作用”分享了柔性治理的社會背景、柔性治理與公益慈善、公益組織的作用發揮、柔性治理挑戰與應對等內容。螞蟻集團資深副總裁、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彭翼捷在演講中表示,在互聯網工業2.0時代,將互聯網公益做強是發展中國式慈善的重要路徑。騰訊公益平臺部總經理趙國臣在發言中表示,數字技術對于中國公益慈善、社區慈善的發展發揮著助力作用。浙江省民政廳副廳長佘新荷表示,構建新型慈善體系需以科學合理、系統完善的政策法規為基礎,以多元協同的慈善主體為支撐,以傳承創新、氛圍濃厚的慈善文化為導向,以目標明確、褒獎有力的激勵機制為動力,以數字賦能、公開透明的綜合監管為保障。中國慈善家雜志社社長呂振亞指出,媒體不僅是傳播者、共建者,更是共創者,未來有信心與大家一道迎新激勵,進一步做好傳播功能,搭建共建平臺,探索共創模式,助力中國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秘書長、慈善分會副會長劉佑平表示,當前慈善事業處于關鍵時間節點,面臨著多重挑戰,需進一步全面深化慈善改革,促進中國式慈善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立雄表示,應充分發揮慈善促進社會團結的作用,引導社會形成健康的財富觀,培養國民的社會責任。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慈善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謝瓊圍繞“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探討了中國特色慈善是什么、中國特色慈善與其他有什么明顯不同、中國特色慈善理論為什么三個問題。
下午,大會圍繞“公益慈善理論與政策”“社區慈善探索與促進”“企業慈善實踐與發展”“基金會的發展與規范”四個專題展開深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