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1 18:14:22? 作者: 來源:《中華英才》雜志 責任編輯:陳娜
|
|
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 推動公益慈善事業創新提質、健康發展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 孫 達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并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再次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論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繼2023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調研、2023年12月11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2024年1月3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之后,對新質生產力的再次強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p> 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關鍵要素,新質生產力必將日益呈現巨大的推動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動能。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要素,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新質生產力概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一次中國化時代化創新發展,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趨勢、新規律,充分反映了黨和政府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透徹洞見與對未來趨勢的精準把握。 就本質而言,新質生產力有別于過往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的傳統生產力,而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擺脫與擯棄了傳統增長方式及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產力。它所蘊含的巨大變革能量將成為撬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支點、新引擎,其根本意義在于以新技術的深化應用為驅動,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升級為特征,進而構建起新型社會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體系。 新質生產力的內核是創新,關鍵是質優,屬于最先進生產力形態。新質生產力同時具有強烈的社會屬性,與民生事業、社會治理、公益慈善、社會生活等息息相關。如同任何技術的創新升級,其終極目的都在于解決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 因此,新質生產力絕非單純的經濟現象或科技現象,而是影響社會各個層面的關鍵變量,在推動生產方式轉變、資源優化配置、生產效率提升的過程中必然引發更深層次的社會變革,進而對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生態系統產生全方位影響。作為完善社會保障、踐行第三次分配、推進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有力武器的公益慈善事業也必將在新質生產力領域擁有廣大的用武之地。 首先,從新質生產力的社會性來看,我們不能將它狹義理解為某種單純的科技元素,而要認識到它涉及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慈善公益性服務的內容、創意與實現工具等都與新質生產力密不可分。它是以科技創新為出發點,以民生改善為落腳點的系統行為。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改善資源配置方式,形成新的體制機制,更好地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推動各類先進優質的生產要素同步向著新質生產力順暢回流,進而步入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因此,企業只有深度關注更具社會價值的科技創新與更具商業價值的技術革新,才能真正體現新質生產力的意義。目前,許多現實民生問題都已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靶點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關切,如居家養老、兒童保護、社會急救、大病重癥診療等。當現有商業和公益慈善力量有所欠缺,以至在許多方面顯得無能為力之時,正是與之匹配的新質生產力發展之地。 其次,從新質生產力的實踐主體來看,它的第一擔當主體自然是科技力量,但公益慈善事業作為誘發與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動力之一,使得企業投身公益慈善成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同時,公益慈善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實踐與展示平臺,更多新技術、新成果都將通過公益慈善方式惠及廣大群眾。因此,公益慈善組織的社會性與使命感將使其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素的一部分,在完善社會保障、創造社會價值、引領社會創新方面大有可為。 科技向善,科技溫暖。公益慈善是科技人文的終極追求,而公益慈善項目正在日益成為“科技溫度”的最好體現者。許多依照傳統手段無從下手、無法完成的社會難題堵點均通過技術創新方式得以實現。在新質生產力引領下,科技參與公益慈善項目,不僅能實現“從0到1”的前瞻性、原創性、顛覆性突破,更會使其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公益慈善項目中加以迅速復制,從而實現“從1到N”的爆發。放眼未來,公益慈善領域的新技術元素將會日益增多,科技力量也將在與公益慈善的雙向互動中取得良性循環與雙贏結果。 第三,就具體實施而言,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固然宏大深邃,但從小事細處入手才是關鍵。民生雖無小事,但也切實體現在無數的尋常瑣事與具體細節之中。我們既要關注民生大局,也要關注身邊小事。比如如何解決廁所手紙短缺、智能化救災帳篷不足、院外急救短板,以及殘疾人耳蝸植入、就醫堵點、老人洗澡困難等等問題。只有從實際問題,從細微小事出發,才能充分彰顯新質生產力之功與公益慈善之果。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去年一年我走了很多地方開展調研工作與慈善捐贈活動。不論是作為政協委員還是慈善工作者,聽民聲、察民意、曉民情、解民憂都是我們的基本職責。一年的工作和履職經歷使我深感收獲豐富,更覺任重道遠。我深切體會到,唯有腳步才是丈量民生民情、實現民心民愿的最好路徑。而當我們一旦再插上新質生產力的翅膀,就會使民聲傾聽得更加清晰,民意體察得更加真切,民情知曉得更加透徹,民憂紓解得更加徹底。 去年兩會期間,我提交了關于《推進AED大面積普及與急救聯動》的提案,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響應,許多愛心企業紛紛捐贈AED設備及培訓服務,使提案順利落地推進。一年間,我們廣泛深入開展相關調研與AED捐贈活動,其中包括北京房山與門頭溝地區,山東濟南,江蘇常熟,云南麗江、普洱,甘肅敦煌、張掖,廣東珠海,江西井岡山、廬山、安源等地。作為全國政協提案委委員,我還隨提案委調研組赴安徽安慶、蕪湖、六安圍繞“推進鄉村教育振興”主題進行調研,并向當地希望小學捐贈“童心書屋”與教學設備。此外,我還率中華慈善總會“慈善情暖萬家”慰問組前往江西,向萍鄉市蓮花縣、吉安市遂川縣和贛州市興國縣捐贈善款和慈善物資,為當地困難群眾送去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溫暖。 今年全國兩會上,我提交了兩份提案:一份是《關于推進新時代公益慈善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提案》,一份是《關于提高全民應急救護能力暨設立“中國急救宣傳日”的提案》。前一個是我從事慈善工作以來的思考結果,后一個是對我去年《關于推進AED大面積普及與急救聯動提案》的一次深化與拓展。 今年兩會上,王滬寧主席在作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堅持不懈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為指導,促進公益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本身就是一次生動鮮活的具體實踐。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公益慈善事業有了長足進步,在提高社會保障、投入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促進社會公平、參與社會治理、踐行第三次分配、傳播中華文化、推進共同富裕等方面都有了質的提高,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慈善組織數量已超過1.3萬家。2023年度,慈善捐贈總額已突破2000億元,尤其是企業捐贈占到社會捐贈總額的60%左右,公益慈善的積極作用愈發凸顯。 自然,就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總體狀況而言,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存在諸多不足。比如慈善組織籌募款物總額并未實現與經濟增長同步,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2%左右。我國個人向慈善組織捐贈的占比依舊較低,僅占捐贈總額的25%左右。不僅存在量的不足,更有質的差距,慈善事業對調節國民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的功能依舊顯得有限。唯有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公益慈善事業,調動愛心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公益慈善能動性,才能實現公益慈善的量質雙升。 我國公益慈善事業正處于全新發展階段。發展速度與規模固然重要,但發展質量更為重要。我們要從注重數量規模向著提升能力效率轉型,激勵和指導愛心企業、愛心人士找準社會公益慈善需求與自身優勢的結合點,使其相得益彰,互為提質,真正發揮高能高效作用。 歸根到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依舊是廣大企業,它們是科技創新的第一實踐者。而在中國特色公益慈善事業中,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也是投身公益慈善的主力。這既是企業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選擇,也是新時代企業當仁不讓的責任使命。企業若要在提升新質生產力與投身公益慈善的時代趨勢下得到高質量發展,筆者認為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計劃決定行動。企業要有提升新質生產力與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長遠規劃,建立起相應的長效機制。兩者對夯實企業根基,提升企業實力,塑造企業文化,提升企業美譽度及員工凝聚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企業要根據自身狀況和社會需求,在切合實際、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制定出可行性規劃,建立起工作機制,并逐步帶領員工參與其中,形成企業良好的創新與慈善文化氛圍。 其次,角度決定高度。企業要找到提升新質生產力和參與公益慈善的結合點,并以此為契機,拓展企業發展路徑。提升新質生產力的基點在于技術創新,而參與公益慈善的基點在于人文關懷,企業應根據自身條件和資源,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在企業參與公益慈善的技術強項上下功夫,致力于解決社會民生關鍵問題,攻破關鍵技術、實現企業升級。 第三,品牌決定品質。企業要重視與慈善公益組織的深度合作,共同設計實施有利于提升民生福祉、企業創新提質、慈善公益組織持續發展的品牌項目。不應僅僅滿足于踐行傳統的以扶貧濟困、救災搶險為主要形式的慈善行為,而應該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使公益慈善實踐變得生機勃勃、多姿多彩。 好的公益慈善項目就相當于企業的優質產品。越是品牌產品,越是能夠得到社會認可,贏得捐贈人的支持,滿足受益人的需求,并且能在不斷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推進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公益慈善事業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發展公益慈善事業提供了關鍵動力和戰略抓手,同時也對慈善公益系統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將有利于形成慈善公益組織和企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廣大慈善公益組織在這場創新提質的生動實踐中也并非處于被動跟隨的地位,而是要積極轉變觀念與運行管理方式,主動融入時代大潮,以最新科技成果武裝自己,在內部管理、項目運行、慈善籌募、透明度和公信力建設等方面緊緊依靠科技創新手段與成果達到完善自我、積蓄能量,提質增效的目的,努力構建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時代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期盼的新型慈善公益組織,為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共同富裕、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貢獻力量。 |